乾者德也
Xiaoming Guo 郭晓明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华夏文明文化核心。《周易》乾卦是周易提纲挈领的一卦。王夫之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推到最高峰。王夫之的《周易外传》乾一,简要地概况了他的哲学思想核心:人本主义。
王夫之《周易外传》乾一第一段
“道,体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者也。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数,数资乎动以起用而有行,行而有得于道而有德。因数以推象,道自然者也,道自然而弗借于人;乘利用以观德,德不容已者也,致其不容已而人可相道。道弗借人,则人与物俱生以俟天之流行,而人废道;人相道,则择阴阳之粹以审天地之经,而《易》统天。故乾取用之德而不取道之象,圣人所以扶人而成其能也。盖历选于阴阳,审其起人之大用者而通三才之用也。天者象也,乾者德也,是故不言天而言乾也。”这是《周易外传》乾一第一段。这一段解释为什么此卦的卦名为“乾”。
王夫之认为,卦象是天象,“乾”是德。这是直截了当的人本主义哲学,人认知宇宙,为的就是有正确的行为,就是德。德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规范,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王夫之不认为有离开人的行为的学问,人对世界的认知就是要改造世界,要世界为人所用。
道:人之所以能利用自然资源,就在于有道,就在于世间万物万事有道。体乎物而生天下之用。用,就为人所用。“道,体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道”必须是以“物”为载体,而且使得物能为人所用。道体乎物,就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而“生天下之用”,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现代哲学流行西方学术范式,把世界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范畴。以这两个范畴来划分,则“道”属精神范畴,“物”属物质范畴。哲学主命题之一就是“世界是什么”?这个叫作本体论。认为精神是世界本质的,称为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质的,称为唯物主义。但以王夫之的哲学观点,世界本质并无物质或精神谁先谁后的问题,世界本质就是道和物相互依存的。没有物则无以体现道,没有道则无以为人所用。所以,把王夫之哲学划分到唯物主义哲学范畴是不正确的。王夫之的哲学是人本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人本主义哲学。其哲学的核心不在世界是什么,不在世界怎样运动,而在于世界怎样为人所用,人怎样认知世界以到达“德”: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
王船山的本体论一开始就界定到人可以认知的世界。当我们谈论世界是什么的时候,认知世界的主体是人,我们谈论的世界是人可以认知到的世界,而认知世界是为了利用世间万物。唯物主义认为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且物质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认为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精神世界,而且精神是第一性的。“因数推象,象自然者也,道自然而弗借于人”。王夫之这里讲了一个求道的方法,“因数推象”,细心计较事物之间的关系。“道自然而弗借于人”就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个客观存在是一个“道”与“物”的浑然存在,并没有什么精神第一和物质第一的问题,精神和物质是同时相互依存的。我们现在讲的人类存在之前存在的客观世界,也是现在人类认知到的世界。如果我们认为宇宙间即使没有人类,宇宙也是客观存在的,呢么,这个客观存在也是人类认知的存在。脱离了人的认知讨论客观世界,或者脱离精神的物质世界,在王夫之哲学里都是不值得讨论的。人能讨论的事物只能是人可认知的事物,因为讨论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过程,思考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知识的积累也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些都是人类精神活动。在人类文化中,不存在脱离精神的客观事物,只存在人类认知的客观事物,而认知就是一种精神活动。
“数资乎动以起用”,就是今天讲的量化管理问题。没有量化,就无以管理。人利用自然界资源,必需有计划,要有计划,必需量化。中国古代作为农业大国,最重要的量化就是历法节气,没有历法和节气的数量化,就无以管理农业。“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数,数之乎动以用而有行,行而有得于道而有德”。“德”是一种道德规范,人有德就得遵循道,就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物”与“道”。这里有一个知行合一的理念,王夫之的本体论是关于人的道德的本体论,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本体论,认知这个世界是为了行,而这个行要循乎道,合乎德。人类使用工具加工资源变成器物,要根据资源的特性,象,并运用数,长短高矮轻重等数的概念,才能成器。要使得这个活动,行,成功,不仅要遵循客观规律,道,而且要有益人类,德。
西方知识体系讲到认识世界的客观性的时候,是价值中立的,即知识的积累可以用于恶也可以用于善。但王夫之哲学是有价值的,认识世界。知识的积累,必须循乎道,合于德。如果“用”有于损害人类福祉,那不就叫“用”,而叫作“害”。在天为道,在人为德。所以,道是这样一种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有益于人。中国人讲“道德”,讲“天人合一”,即要做正确的事情,并且要正确地去做事情。
“乘利用以观德,德不容已者也,致其不容已而人可相道”。“相”是审视的意思,如伯乐相马。儒家以修行育德,以学习求道,德是循乎道的行为,“乘利用以观德”就是今天讲的“实践出真知”,是要从改造世界以造福人类的活动过程中得到对世界的认知。王夫之这段文章是议论《周易》乾卦,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就是天是运动的。在天为道,在人为德,所以,道是运动的,德也是如此,因此有“德不容已”。“已”,就是已经,结束了;“不容已”,就是“自强不息”,求道是一个不能停止的冲动,是“自强不息”。王夫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合二为一的。正确认识了世界就是为了正确的人生。正确的人生就得有自强不息的求道的精神。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就是一切学问都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
“且夫天不偏阳,地不偏阴;男不偏阳,女不偏阴;君子不偏阳,小人不偏阴。天地,其位也;阴阳,其材也;乾坤,其德也。材无定位而有德,德善乎材以奠位者也,故曰“天行健”。行则周乎地外、入乎地中而皆行矣,岂有位哉?是故男德刚而女德柔,君子德明而小人德暗。男女各有魂魄,君子小人各有性情。男不无阴,而以刚、奇施者,其致用阳;女不无阳,而以柔、偶受者,其致用阴。是故《易》之云乾,云其致用者而已。” 这是《周易外传》乾一第二段。
王夫之不认为有客观的天阳地阴,男阳女阴。而只有正确的德行定位的天阳地阴和男阳女阴。咋看起来,这完全是唯心主义哲学,就是佛教的境由心造。但这也是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王夫之讲的世界,是人类行为作用于的世界。我们讲天阳地阴,是农业文明正确使用天时地利的阴阳。王夫之的本体论,就是人在宇宙中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的本体。中国文化讲“福”,无论贫富贵贱,正确使用处置财富才是福。挥霍无度,穿绫罗绸缎也不是福。粗茶淡饭,有一颗道心就是福。财富是劳动的积累,需要珍惜,挥霍无度,暴殄天物,就是把宝贵的东西当成不值钱的东西,就是不得位,就是无德。这与科学界的认识论完全不同。科学界讲物质的特性,是不依赖人的特征,如石头是硬的,木头是软的,这和人没有关系。但王夫之不这样认为,王夫之说石头木头无所谓软硬,只是在人正确的使用木头石头做建筑材料或者筑坝灌溉农田的时候,石头才有其硬的作用,木头才有其软的作用。可见,王夫之的哲学特别强调实践性,拒绝象牙雕里的经院哲学。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不为人所用的阴阳就不足以谈阴阳,不为人所用的高低长短轻重就不足以谈高低长短轻重。
王夫之还批判了老子“道生万物”的唯心主义哲学。老子认为道先天地生,认为“道”这是精神实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王夫之认为天地运行体现了道,体现了客观规律,并不存在脱离天地运行而孤独存在的“道”。王夫之哲学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道(心)与天地(物)并行不悖,没有先后。王夫之的哲学是人本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