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全球化时代的中美关系: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唐炜臻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中国制造以高效、低成本与技术创新著称,推动全球供应链优化,为市场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由此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与国家财富的稳步积累,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引擎。

相比之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资本和财富历来高度集中于少数个人与大型企业手中。尽管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依然领先,但经济不平等日益加剧,普通民众承受着不断上升的生活压力。同时,美国政府债务不断攀升,长期的财政赤字已成为其面临的重大经济挑战。

特朗普的商业思维与贸易争端

作为一位从商界转型而来的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一直强调自己的“交易”能力,试图借助国家机器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联邦政府高达36万亿美元的债务问题。他的核心战略是通过征收关税来推动制造业回流,并缩小与中国间约4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然而,特朗普的做法忽视了基本的金融与经济原理。他对资本市场、系统性金融运作及人才驱动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既不是老练的金融战略家,也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与军事专家的冷静判断,其领导方式常常引发全球不稳定局势,妨碍了建设性的经济与外交互动。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非但未能重振美国经济,反而加剧了全球的不确定性。征税成本最终大多由美国消费者与企业承担。与此同时,中国依靠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与竞争力,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韧性。特朗普所针对的,并非真正的“获益方”——即亚马逊、沃尔玛、苹果和特斯拉等掌控美国市场的跨国企业,而是错误地将矛头指向外国政府与制造商。

应将目标锁定美国本土巨头而非海外制造商

美国征收关税的对象不应是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外国政府与制造商,而应当是掌控美国消费市场的大型本土零售与科技企业,例如亚马逊、沃尔玛、苹果和特斯拉。这些企业从全球供应链中获得低成本商品,并在美国市场上获取巨额利润,但它们对联邦财政的直接贡献却相对有限。

如果特朗普真正希望通过国家政策缓解财政赤字,更务实的做法应是与这些企业进行谈判。相比于削弱国际制造商竞争力,美国政府更应要求这些企业从其超额利润中拿出更多比例——甚至达到一半,用以回馈国家财政。这种路径比依赖保护主义的关税措施更加公平、可持续,亦更有助于实现财政修复。

全球合作是唯一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中美两国在经济结构上具有高度互补性,两国在科技创新、制造业与全球供应链整合方面的合作,是实现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强行将制造业迁回美国,不但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经济难题,反而可能导致市场萎缩、消费成本上升。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经济发展不应建立在零和博弈之上。未来的国际贸易政策应以合作共赢为指导思想。中美两国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技术交流、投资增长与供应链优化,从而保障全球经济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国际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唯有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担当,全球经济才能持续繁荣,全球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升。

关于作者

唐炜臻,著名金融企业家、慈善家与社会活动家,长期致力于推动国际金融发展与社会进步。出生于中国,成长于这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国家,亲历了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崛起的全过程。此后,他在海外生活和发展数十年,深度参与西方民主政治与社会实践,曾于2010年和2023年两度竞选多伦多市长,在政界与社会舆论中积极发声。

凭借在国际金融、社会治理与市场动态方面的丰富经验,唐炜臻拥有独特的跨文化视角,被誉为“华人巴菲特”,也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国符号”。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战略思维的跨文化商业领袖,他深刻洞察东西方经济体系的异同,对资本运作、市场机制、社会结构及政治环境均有深远理解。他不仅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致力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及其对民众福祉的影响。唐炜臻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美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与真正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