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拉•汉布利(Laura Hambley):四川自贡市第一中学的创始人

四川自贡市第一中学的创始人劳拉•汉布利(Laura Hambley),中文名:汉正礼,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的佩里港镇(Port Perry)的一个农民家庭。

 

父亲是约翰•汉布利(John Hambley),母亲 是简(Jane)。劳拉在十个孩子里排行老二。她的曾祖父是来自英格兰的移民。她们全家几代人都是英国圣公会的信徒。劳拉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差点没有上成高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高中毕业后没能继续上大学。1900 年,23岁的劳拉到美国纽约的一所教会学校教了三年书,挣钱帮助弟弟妹妹上学。1901 年,劳拉加入了妇女传教会。1903年后劳拉还接受了一年的传教培训,准备前往日本传教。劳拉的母亲生病 于1902 年去世后,1904 年劳拉全家就搬到了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天鹅湖边(Swan Lake Manitoba)。她的侄子侄女们都亲切地叫她劳拉姨(姑)妈 “aunt Laura” 。

劳拉回加拿大休假时照的全家福,劳拉在第二排左一(1911年)

 

1904年,劳拉不顾父亲和兄弟姐妹的坚决反对,作为加拿大卫理公会妇女传教会(W.M.S.)成员,辞去了在纽约教书的职务,与另外两名女传教士一起被派往亚洲,后她被分到中国西部传教,年薪 760 美元。

1904年10月3日,27 岁的劳拉带着她的朋友们凑了 12 美元给她买的一个手提箱,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登上了“印度皇后号”(Empress of India)邮轮,经夏威夷,横渡太平洋前往中国,开始了她称之为探险的艰难旅程。第一次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坐船,劳拉晕船呕吐几近崩溃。半个月后才好不容易到达了日本横滨。在日本短暂休整后, 11月14日,劳拉乘“日本皇后号”(Empress of Japan)邮轮继续前往中国上海。

在上海学习了一些有关中国的基本知识后,她于12月28日坐小邮轮沿长江逆水前往重庆。同船的加拿大传教士中就有后来和她一起在自流井工作的李芝田夫妇(乔利夫 R. O.Jolliffe )和王雨春夫妇(史密斯 W. E. Smith,王是回加拿大休假后返回四川)。

在湖北宜昌,劳拉又换乘人工拉纤的帆船,在充满激流险滩的长江三峡逆水行舟,他们所坐的船几次触礁遇险,度过了数次恐怖的不眠之夜。尽管如此, 她仍然被壮丽雄奇的长江三峡、丰都鬼城的中国庙宇和辛苦拉纤的船工深深折服。这些加拿大人在船上边走边学习中文和四川话。1905年3月16 日,在劳拉 28 岁生日时,终于到达水路的终点四川乐山。当她乘坐滑杆(一种四川特有的简易轿子)到达此行目的地成都时,她已经离开加拿大快半年了。

27岁的劳拉前往中国四川(1904年)

 

长江三峡,劳拉乘坐的帆船(1905年1月

 

劳拉学中文的教材

 

对于新到四川的传教士,在头一年主要是学习汉语和中国习俗,同时辅助做一些传教工作。劳拉在家信中说:她的中文老师崔(Tsui) 先生给她起了近似音译的中文名字  “汉正礼” 。劳拉感到学习中文就像学习天书,令人头痛。但她经过努力,不久就会说常用的四川方言,后来还可以用毛笔写中文教材了。起初劳拉在成都基尔伯恩办的女医院帮助接待病人,不久在成都女子日读(走读)学校给 30 个女孩子上课,她还教体操、哑铃和印度瑜伽。

1906年她29岁时,参与筹建成都华英女子寄宿学校。她在成都参加过穷孩子的葬礼,也出席过富小姐的婚礼。她啃过穷人的包谷粑粑,也吃过富人的燕窝。她目睹了清末中国下层人民贫病交加与富人穷奢极欲的生活差异, 希望中国能有新的改革。1909年她调到仁寿女子学校,负责教学工作。1910 年3月劳拉作为加拿大卫理公会中国区的代表之一,辗转印度,到英国爱丁堡参加了世界传教士大会。因为加拿大卫理公会的传教士在中国每工作五年,就有一次报销路费回国一年的假期,所以会后她第一次顺道返回加拿大家中休假,与离别了六年的家人团聚。

33岁参加英国爱丁堡的世界传教士大会时的劳拉(1910年)

 

劳拉曾任教的成都华英女子寄宿学校

 

1911年3月,劳拉在加拿大休假回到中国后,在她 34 岁时调到四川自流井筹办建立学校。女子日读学校于1911年4月2日在自流井桐梓坳租的房子里开学。8 月搬到了教会买的土地自建的半永久性的新房子上课。劳拉还专门设计了学校校徽。劳拉负责教学工作,学生们称呼她为“汉教士”。

1916年,依山而建,三层的永久性灰色砖结构的教学大楼正式启用。这栋大楼是当时川南地区最好的教学楼。遗憾的是这栋中西合璧样式的大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拆除。在这栋大楼下面操场的另一端的山顶上是男校,那时候男女不同校。劳拉的家也在女校旁边,到学校上课非常方便。她在院子里种了许多玫瑰、紫藤和剑麻。1920 年到 1921 年劳拉第二次回国休假。

1923年,在自流井桐梓坳,在原来的初中进修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华英女子初级中学”。劳拉为首任校长。1924 年更名为 “培德女子初级中学”,即自贡一中的前身。

42岁的劳拉在自流井培德女中留影(1919年)

 

自流井培德女中(1916年)

 

劳拉和她的学生们(1933年)

 

1939年10月10日的 “双十节”,日本轰炸机突然从汉口飞来轰炸了位于自流井市中心的桐梓坳山顶上、目标非常大的加拿大人创办的男校女校和教堂,炸塌了一部分学校的建筑。一枚炸弹就在劳拉身边爆炸,幸好被一堵石墙挡住,碎石块和尘土落了她一身。为了防止学生可能受害,劳拉决定将学校暂时搬离市中心,她在荣县程家场的罗家祠堂(The Ancestral Hall of Luo)找到了合适的落脚点后继续上课。三年后的1942年9月女中才迁回已经修复的自流井原校址。

被日本飞机炸塌的校舍(1939年)

 

自流井培德女中因日机轰炸,于1939—1941年搬到荣县程家场的罗家祠堂上课(1940年)

 

1942年7月,已经 65 岁、头发已经全白的劳拉得了严重的肺炎, 她在荣县高石梯的加拿大人开办的暑期学校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教会决定让她退休回国。劳拉要回国的消息传开后,她的学生们纷纷前来道别。听说她没有钱买机票回国,学生们凑钱给她作路费,其中有一位她二十五年前教过的女生,后来嫁给了盐商。她给了劳拉 1000 元(法定 货币,相当于 56 美元)。劳拉不愿意收这么重的捐赠,这位学生说:“我在家里管钱,有困难再给我说”。她最后走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都变卖或送人,只带了一个手提箱,就像当年才到中国一样。

在培德女中旁边的劳拉的家(1912年)

 

劳拉上课使用的教材

 

劳拉用中文写的教案

 

劳拉使用的名片

 

1942年9月,劳拉从成都坐汽车到昆明,再坐军用飞机经著名的驼峰航线到印度。她以前回国都是坐船,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当飞过很多飞机失事的喜马拉雅山脉时,别人问她害不害怕,她说:“我的一生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由于她回国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紧张的时期,所以回国的路上充满曲折和艰险。家里人很担心她的安全,但很少收到她的信,之前她是经常 写信的。即使偶尔收到她回国的路上写的信,也是只言片语。信被拆开检查过,涉及地名的词句都被涂盖了,因为在战争期间,英、美、加拿大人回国的路线都是保密的。家里人有时很长时间不知道她走到了哪里,也不 知她的生死。家里人只是在她回来后才知道她绕过了非洲的好望角,躲过了大西洋上袭击盟国商船的德国潜艇。

劳拉千辛万苦走了一年半才回到家乡。她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八年,一生中的最好年华都在四川,其中三十一年在自贡,可以说是真正意义的半个自贡人。劳拉回到家乡后,用自己的人寿保险在加拿大温尼伯买了一套房子定居下来,力所能及的继续从事教会的工作。当时国民政府驻加拿大温尼伯的领事夫人是四川人,劳拉和她是好朋友,俩人见面都说四川话,领事是中国北方人,听不懂她俩的四川方言的私房话。

晚年的劳拉和她的侄女,《汉正礼家书珍藏》的编辑者  赫芬Hazel Evelyn Heffren  (中文名:汉承礼)

 

劳拉晚年在加拿大温尼伯的住宅(1943年)

 

1951年12月4日,74 岁孑然一身的劳拉安然去世。劳拉终身未婚,她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她们都是好女孩”,她的中国学生就是她的孩子。在罗兰(Roland)公墓里,她的墓碑上刻着大大的汉字 “汉正礼”。

 

2021年3月8 日北京

 

参考文献:
1、Edited by Hazel Heffren 《汉正礼家书珍藏 Letters From Old China – Letters and Diary Entries from 1901-1943 by Laura Hambley》 1989 年 Saskatoon,Saskatchewan,Canada (黑兹尔.E.赫芬 编辑《汉正礼家书珍藏 从旧中国写的信 1901 年 —1943 年 劳拉.汉布利的信和日记 》) 备注:《汉正礼家书珍藏》是 Laura Hambley(劳拉.汉布利 中 文名:汉正礼)七妹的大女儿 Hazel Evelyn Heffren(黑兹尔.E.赫 芬 中文名:汉承礼)编辑的。赫芬的二姨妈劳拉在中国四川从事教 育工作近四十年。赫芬本人也受她的“劳拉姨妈”的影响,于 1946 —1951,由加拿大卫理公会妇女传教会派遣到四川乐山传教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