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郭晓明博士专栏

名画《阿卡迪亚的牧人》和加拿大

郭晓明

名画

 

上图是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乔瓦尼·弗朗西斯科·巴比里的作品《阿卡迪亚的牧人》(Et in Arcadia Ego)。该作品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国家艺术馆(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里。画中两个牧童看着森林里一个界碑上的骷颅骨,界碑侧面铭刻着Et in Arcadia Ego。Et in Arcadia Ego是拉丁文,意为“我在世外桃源”。牧童神情无奈,画面色调阴暗。表现的是一种悲观的宿命论,意为即使在世外桃源里,人也躲不过死亡。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尼古拉斯·普桑以同样的名称作了两幅画,这是其中一幅。画中牧人们表现的淳朴好奇的神情,画面色调温和柔美,表现出对死亡完全不同的态度,一种死得其所的平常心。普桑的画展现了世外桃源的精神境界。笔者曾撰文讨论过这幅画,这幅画的背景是真有实地,就在法国西南山区,就是奥西坦尼亚地区(Occitania)。奥西坦尼亚有自己的语言,与法语不尽相同。这一带曾经是纯洁教派(Cathars)流行的地区,纯洁教派崇尚恬淡虚无的朴素生活,很符合普桑画表达的意境。13世纪初教会种族屠杀了纯洁教派,普桑这幅画表现的也是纯洁教徒们视死如归的坦然心态。

 

阿卡迪亚

阿卡迪亚(Acardia)一词源于希腊神话。话说希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和她那一群猎女们决定不嫁不婚,但这群猎女中有一位太漂亮了,名字叫卡利斯托,太阳神朱庇特看中了她,就化身成阿尔忒弥斯的样子去诱惑她。

 

十八世纪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作品《朱庇特与卡利斯托》。现存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结果,卡利斯托上当为朱庇特生下一个儿子,名字叫阿卡斯(Arcas)。朱庇特把阿卡斯藏到了边远的山区里,阿卡斯在那个山区做了国王,那个国家因此叫阿卡迪亚。阿卡迪亚位处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中部山区。

 

阿尔忒弥斯发现卡利斯托怀孕了,醋意大发,把卡利斯托变成一只熊。一天,阿卡斯在山中打猎,看到了他母亲,但他不知道这只熊就是他母亲,正张弓搭箭要射杀这是熊的时候,朱庇特立刻把阿卡斯也变成一只熊。然后把卡利斯托和阿卡斯都送到了天上。

 

大熊星座就是仙女卡利斯托的化身,她的尾巴就是北勺星的勺柄,她的臀部就是北勺星的勺斗。小熊星就是阿卡斯,他的尾巴尖就是北极星。

古希腊沿海城邦过着富庶的生活,而伯罗奔尼撒半岛山上的阿卡迪亚人却过着清贫的牧羊生活。他们与世无争,山高皇帝远。因此,阿卡迪亚就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理念,一种世外桃源,恬淡无争的生活态度。

 

这是著名俄罗斯画家康斯坦丁·马可夫斯基的作品《幸福的阿卡迪亚》,艺术家笔下的阿卡迪亚简直就是天堂。西方最接近实践这种清贫守道生活的,大概就属曾经在法国南部奥西坦尼亚山区上生活的纯洁教派的教徒了。

 

加拿大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探险家乔瓦尼·达·韦拉扎诺为法国国王探险,来的北美东海岸。那时候,北美北美原住民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部落生活,就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阿卡迪亚式的生活呀。西方文明终于在北美找到了阿卡迪亚的理想社会。于是,乔瓦尼·达·韦拉扎诺就把北美这片土地称之为Arcadia。十七世纪,法国殖民者萨缪尔·德·尚普兰把原来称之为Arcadia的地方称之为Acadia,中间的r字母不见了。可能就是漏写了,以后将错就错。

 

加拿大的阿卡迪亚包括现在的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和爱德华王子岛。1605年尚普兰在新斯科舍芬迪湾的皇家港建立了法国殖民者第一个居住点。魁北克是法属殖民地,南边十三州的英属殖民地。阿卡迪亚在英法两殖民地之间,在英法间几经易手。与魁北克不同,来到阿卡迪亚的法国殖民者大部分来自于奥西坦尼亚地区。所以,阿卡迪亚用的是奥西坦尼亚语,与魁北克的法语不一样。

2016年笔者在新不伦瑞克省的一个小镇里看到的“阿卡迪亚万岁”的标语

 

1754年到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的同时,在北美英属殖民地和法属殖民地也发生战争,史称法国人和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英法双方都有不同的原住民部落联盟。阿卡迪亚人原本就与世无争,本来是打酱油的,保持中立,但英国不放心,在战争中驱逐了阿卡迪亚人。这是加拿大历史上最著名的种族大清洗。从1755到1764年英国驱逐了新斯科舍省里的12000阿卡迪亚人,相当于新斯科舍省人口的75%。 英国的驱逐行动遭到了阿卡迪亚人联合原住民奇科麦克(Ki’kmaq)部落的反抗。

 

路易斯安纳

 

被驱逐的阿卡迪亚人有一部分到了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的南部。阿卡迪亚人(Acadian)到了路易斯安纳后,久而久之,被简称为卡迪人(Cadians),最后演变为卡郡人(Cajuns)。新奥尔良每年的狂欢节(Mardi Gras)就是卡郡人带去的习俗演变而来。阿卡迪亚人初到路易斯安纳时,每年开春就化妆沿街敲门乞讨,有点像万圣节小孩化妆沿街敲门要糖一样。化妆敲门的在人家门前舞蹈表演一番,那家人就那些食品出来大家分享。这有点像中国南方春节是时候舞狮队到店铺门口舞一通,店铺老板就出来派利是。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化妆聚集派对。欧洲很早就有化妆派对的习俗。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欧洲就有这种习俗,类似中国的春节。

这些习俗后来就宗教化了,成为天主教的一个宗教节庆。圣经中说耶稣在沙漠绝食40天抵御魔鬼的诱惑。每年复活节前的40天,不包括周日,也就是46天,是天主教的大斋节,以纪念耶稣绝食40天。这个节日叫做Lent,就是春节的意思。如剑桥大学春季学期叫做Lent term。 在准备大斋期之前,大家尽情的大吃大喝一顿,这就是狂欢节。新奥尔良的狂欢节每年就在中国春节后那段时间。

笔者在多伦多过加勒比狂欢节

 

拉美的狂欢节和新奥尔良的狂欢节其实都差不多,都是天主教文化,就是大斋期之前,抵御魔鬼诱惑之前,放纵一番。拉美狂欢节是西班牙裔传播到美洲的欧洲天主教文化,新奥尔良狂欢节是法语传播美洲的欧洲天主教文化。两种狂欢节大同小异,都是浑身的装饰。但这和阿卡迪亚的恬淡理念简直是天差地别呀。